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预期成,(https://xueqiu.com/1569852023/296314790)
一代商圣范蠡说过这么一句话“贱取如珠玉,贵出如粪土”,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便宜买好货,高价出烂货,我们今天不从道德角度来考虑这是否正确,我们重点关注这句话背后的逻辑。
供求决定价格
好货一定贵吗?烂货一定便宜吗?它们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?是由这个东西本身的使用价值决定吗,使用价值高的贵,使用价值低的便宜?或者是由这个东西的稀缺程度决定的?越稀缺东西越贵,越多东西越便宜?再或者是由货物的成本决定的?成本高价格就贵,成本低价格就便宜?其实都不对!实物或非实物(比如某项权力)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!使用价值再高没人想要也卖不贵,东西再稀缺没人想要也是卖不贵,你的造价再高昂也不是能卖得贵的理由。我这里举一个关于稀缺的例子,比如钻石,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值钱而且钻石一直都很稀缺,可为何到了近现代钻石才成为昂贵的代名词?答案就在于经后来人炒作,人人都想要钻石,导致其价格上升,再举个反驳成本价格论的例子,你花了很多时间精力金钱去造了一个机器,你说这是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,但是没人需要,你能卖出高价吗?答案是否定的,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,价格永远是供求力量对比的结果!贵≠好货,便宜≠烂货!再好的货没人要也是便宜的,再烂的货大家抢着要都是贵的!这也就给了范蠡能够“贱取如珠玉,贵出如粪土”的机会,可见错误的定价是这种套利行为的前提,可是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?难道大家都是傻的?这和人们的心理有关。
两个心理: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
我前面给出了一个结论,贵≠好货,便宜≠烂货,但是在大部分的人心中,贵=好货,便宜=烂货,人天生就有这样的从众心理,越贵的你就越想要,因为贵给人一个信号:大家都想要,那么我想要肯定也没错,亏不了,相反,越便宜你就越排斥,因为便宜释放出这样的信号:大家都不想要,既然如此,那我也不要,肯定也没错,因为我们人每天需要做出大量的决策,而我们的脑细胞又有限,大多数决策都是通过直觉做出来的,能够帮我们提升效率,减轻大脑的负担,但同时也出现了做出错误判断的可能,加之从众心理推波助澜,商品的价格很有可能被推向极端,过分便宜或者过分昂贵。
从众心理是第一个心理,第二个心理是侥幸心理,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,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完全不合理,但是呢我们喜欢抱着侥幸心理,还想冲一冲,从中谋取利益,相信倒霉事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,自己一定可以及时逃跑找人接盘的,这就造成了不理性的惯性,即当人们意识到问题后,不能及时停止,而是会选择在一段时间内,继续持续这个畸形的状态。
买便宜货的勇气
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,玩二级市场就是要“贱取如珠玉,贵出如粪土”,因为二级市场本身的特性,二级市场出现这种机会的概率会比商品市场市场还要多,因为二级市场是每天报价的,还有几千家上市公司,可以说天天都有珠玉再卖粪土价,也天天都有粪土在卖珠玉价,这是由其本身的供求决定的,我就不再赘述了,那么既然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,那么万一珠玉永远得不到资金青睐,岂不就一直被埋没了?我的观点是只要够便宜就不用慌,你手握两大武器,一是价格便宜,二是珠玉,你有啥好怕的,至少你足够安全,关键在于我们要克服心理障碍,要有买便宜货的勇气,因为便宜说明这是被大家抛弃掉的东西,你有本事捡起来吗?你敢说你是对的,而大家是错的吗?我觉得这也是格雷厄姆买“烟蒂股”的精髓所在,只要足够便宜,粪土都是有价值的。
我有个很形象的比喻特别想说,买股票就好比买古董,你作为一个古董商怎么赚钱,去田野乡间里找货,在一个不识货的家伙手里低价买入,再高价卖给懂行的人,这样才有利润赚,如果一件古董的价值人尽皆知,你收来又能卖到多少好价钱呢,利润空间已经没有了,最有可能的方式就是通过炒作影响供求关系,但是这么做风险大,违背管理条例,又不道德,恶意找人接盘。
最顶、其次、再次、最次的人
我们不能控制供求,我们只能跟着循着供求的尾巴,最顶的人可以发现供求的趋势,跟着势走,势在哪边他在哪边;其次是敢买便宜货的人,他不知道供求之势在何时何处,只是以粪土之价守着自己的珠玉,相信并等待着供求之势的到来;再次的人能看到一点势,但看不远,容易一点小利或者波动给清洗出局;最次的人完全从众,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,追涨杀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