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A股的历史上,全通教育是一个无法被忽略的名字。它曾是中国股市第一只股价超过贵州茅台的股票,在2015年大牛市中登顶467.57元(复权后),被冠以“股王”称号,市值一度逼近500亿元。然而,短短数年后,它已沦为一只徘徊在退市边缘的“仙股”。这场过山车式的旅程,揭示了概念炒作、商誉暴雷和商业模式硬伤下的投资悲剧。
一、风口上的“猪”:如何被吹上天的?
全通教育的崛起,完美地乘上了两大东风:
1. “互联网+”风口:2014-2015年,“互联网+”成为国家战略,任何传统行业与之结合都能引发资本市场无限遐想。在线教育(当时称“家校互动信息服务”)正是“互联网+教育”的完美典范。
2. 并购重组狂热:创业板当时鼓励外延式并购增长,通过收购兼并来快速做大体量和利润,从而推高股价。
全通教育通过收购各地从事“校讯通”业务的公司,迅速扩大规模。“校讯通”是一种通过短信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沟通服务的业务,门槛低但现金流稳定。凭借这个概念和并购故事,全通教育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,市盈率被炒到数百倍甚至上千倍。
二、泡沫破裂:从“股王”到“绞肉机”的三大败因
其衰败的速度和幅度,与其崛起时一样惊人。根源在于其华丽的资本外衣下,内核无比脆弱。
1. 核心业务模式落后且不可持续
全通教育的基石业务“校讯通”本质上是时代的技术产物。随着智能手机和微信的彻底普及,免费、便捷的微信群和办公软件完全取代了付费、单向的短信业务。“校讯通”的市场需求呈断崖式萎缩,全通教育的营收根基随之动摇。这意味着,它的主营业务护城河几乎为零。
2. “高估值、高承诺、高商誉”的并购陷阱
为了维持高增长 narrative(故事),全通教育继续进行激进并购,其中最著名的是以10.5亿元溢价收购继教网等资产。这些并购产生了巨额商誉。当被收购公司无法完成业绩承诺时,商誉减值地雷便连环爆炸。连续多年的巨额商誉减值,直接导致公司利润巨亏,股价的泡沫被财报彻底戳破。这不仅是财务问题,更是其增长模式失败的铁证。
3. 转型失败,未能抓住真正的在线教育浪潮
讽刺的是,作为“在线教育第一股”,全通教育却错过了2016年后兴起的K12在线直播辅导大战。当学而思网校、猿辅导、作业帮等公司通过大规模投入研发和营销,建立起强大的线上品牌和用户壁垒时,全通教育依然困在传统的2B(对学校)业务和过时的产品中,未能成功向2C(对消费者)模式转型。它起了个大早,却赶了个晚集。
三、它会随大盘大跌吗?—— 已近乎“尘归尘,土归土”
对于全通教育当前的股价,讨论其是否跟随大盘下跌,意义已经不大。
1. 下跌空间已极其有限?
从467元跌至如今的几元钱,跌幅超过99%,市值仅剩巅峰时期的一个零头。从绝对价格和跌幅来看,最惨烈的下跌确实已经发生。市场上的抛压经过多年释放,已逐渐枯竭。
2. 最大风险同样是“面值退市”
与华谊兄弟一样,全通教育面临的核心风险是交易类强制退市。股价长期在1-2元区间挣扎,任何一次市场整体的悲观情绪,都可能将其股价打压至1元以下,从而触发连续20日低于1元即退市的规则。大盘的系统性下跌,将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3. 已被市场彻底“遗忘”
全通教育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机构投资者和大多数散户的关注。日交易量极低,流动性枯竭。它不再反映行业基本面,而是成为一个“壳股”或“警示案例”,其股价波动更多是情绪和偶然交易驱动,而非价值发现。
结论与展望:一个时代泡沫的缩影
全通教育的案例,是A股早期创业板炒作模式的一个极端缩影。它清晰地展示了:
· 概念炒作的虚妄:没有坚实业务支撑的“风口故事”,最终必然破灭。
· 并购双刃剑:依赖外延并购的虚假繁荣,终将被商誉减值和业绩下滑反噬。
·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:无法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而进化,即使曾是行业标杆,也会被无情淘汰。
给投资者的建议:
1. 坚决远离:全通教育的基本面没有任何反转的迹象。其主营业务萎缩,缺乏核心竞争力,且退市风险高悬。任何试图“抄底”的行为都极具风险。
2. 作为投资教训:全通教育是投资者教育的最佳反面教材。它警示人们,要警惕脱离基本面的高估值,要看清商业模式的本质和可持续性,不要被动人的资本故事和短暂的股价飙升所迷惑。
3. 关注行业新生态:如果关注教育板块,目光应投向当前在政策规范下存活下来、具有健康现金流和清晰盈利模式的职业教育、教育信息化等领域的公司,而非沉溺于过去的幻影。
全通教育的命运早已注定。它从喧嚣中走来,最终在资本的尘埃里,为那个狂热的时代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。
---